原标题及原文链接:方寸木梳上的版权故事——访周氏木匠第七代传人、嘉祥木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广胜 在山东曲阜举办的 版权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论坛会场外的展台上,一把把精美的木梳,吸引了许多参会者欣赏。这些精美的木梳都出自周氏木匠第七代传人、嘉祥木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广胜之手。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把木梳旁边,都有一张醒目的作品登记证书。 周广胜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有着悠久的梳文化,木梳作为生活必需品,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而版权则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进行链接的重要 转化器 。 创业史也是版权意识觉醒史 说起自己的创业史,周广胜觉得也是版权意识觉醒史。2001年年初,周广胜给别人代加工桃木剑,但他发现,挣的加工费还不如打工赚得多。由于没有自主创新产品,周广胜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3年过去,他不仅没有赚到钱,还赔了200多万元。这段经历使他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创新,就没有定价权,没有创新,就没有主动权。 后来,周广胜发现了精品木梳的市场空白,他决定将中国传统雕花和梳子产品相结合,延续中国传统的 梳礼 ,赋予木梳独特的价值。于是,在结合家族延续300多年的木雕工艺的基础上,周广胜对木雕工艺进行大胆创新和变革,运用非遗雕刻技法,将原本常出现在建筑、家具上的雕刻工艺转换到方寸木梳之上。 就这样,靠着一把小梳子,周广胜找到了企业发展的方向。2016年,周广胜成立了山东周广胜木雕有限公司,专注于梳妆用品、木质实用品及木雕工艺品的研发制作。如今,公司已经从一个寥寥几人的木工作坊发展成一家拥有百人的知名木雕企业。周广胜向记者介绍,他们秉承着做一把有文化的梳子,让每一把木梳都成为艺术品的理念,把版权始终置于公司发展的核心位置。 我们每一个新品的研发设计都经过无数遍推敲,目的就是让产品经典耐看。原创之路艰难,却最为稳妥、长久。 周广胜坚持走原创路线,创作出大量精雕木梳原创产品,如《花影》《和和美美》等,同时还有木镜、发簪和首饰盒等产品。为弘扬齐鲁文化和儒家文化,公司推出 嘉祥有礼 济宁有礼 好品山东 等系列梳镜套装,赢得市场好评,与孔子博物馆联合推出《鲁壁藏梳》《杏坛梳镜套装》等文创作品,实现良好互动和相互赋能。 加快版权转化 走创新之路 目前,山东周广胜木雕有限公司拥有20多人的研发团队,专注于木制品原创研发。周广胜介绍,公司的产品融入了深浮雕工艺、镶嵌工艺、彩绘工艺、大漆工艺等,既讲究线条流畅、气韵生动,又造型立体,使雕刻的形象呼之欲出。 为了保护这些凝聚创作心血的作品,山东周广胜木雕有限公司将技术革新与知识产权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专门成立版权管理工作小组,持续培育、增强全员版权意识,严抓作品登记工作,做到新品登记、新品有证。周广胜告诉记者,通过版权保护,企业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创新成果,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通过版权的管理和转化,周广胜的木梳具有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公司累计登记各类版权作品1000余件,在2020年荣获山东省版权示范单位称号。 一边坚持走原创之路,一边加快版权作品转化,多年来,周广胜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海外贸易,将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韩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贸易市场份额在逐步增加。公司的年营业收入稳定在2000万元以上,每年版权相关收入占公司营收的80%以上。 在采访的最后,周广胜表示: 版权保护不仅是对产品进行保护,更是对劳动、创新的尊重。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推进 文化+产业创新 ,宣传中华梳篦6000年的故事,推动济宁文化产业 梳 出去、活起来。
木雕(木梳)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木雕(木梳)工艺面临着传承困境和产业转型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版权保护成为了促进木雕(木梳)工艺向现代产业转化的重要手段。
版权保护可以为木雕(木梳)工艺提供法律保障,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版权保护也可以为木雕(木梳)工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动力,鼓励创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版权保护还可以促进木雕(木梳)工艺与现代产业的融合,推动其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版权交易、授权等方式,可以将木雕(木梳)工艺的创意和设计转化为商业价值,为木雕(木梳)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总之,版权保护是促进木雕(木梳)工艺向现代产业转化的重要手段,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版权保护意识,提高版权保护水平,为木雕(木梳)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海平面设计版权登记山东纹身贴版权登记版权美术作品申请卡通形象版权申请山东服装设计版权登记